跳到主要內容

神秘邀請函 at 2016-05-14 下午場

之前耳聞曾在密室玩家間被廣泛討論且備受好評的限定場遊戲:《神秘邀請函》將會在台北復刻的消息,ㄧ眾愛好密室逃脫卻無緣高雄場次的朋友便立時組成隊伍報名參加,滿心期待能享受到一次解謎上的震憾。

可惜實際遊玩過後,卻讓我生出了「見面不如聞名」的唏噓之感。

於是,我不禁懷疑是否所有參與過的玩家都沒有將遊戲中體驗到的不順暢表達出來,才會讓主辦方儘管在已舉辦過三個場次後,仍然沒有意識到這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所以,我決定寫下這篇評論:這並不是筆者自認為本身的意見絕對正確,而是我認為如果玩家們都只願意帶著無比的寬容對實境遊戲隱惡揚善而不進行客觀、嚴肅、可被評議的討論的話,整個遊戲圈就喪失了可以自我修正、進步的機會了。

前事已畢,接下來就是筆者的個人意見。本文的評論將專注於《神秘邀請函》遊戲機制方面,而不會提及謎題的詳細內容。如果各位同好認為筆者的見解有任何不成熟或立論不穩之處,還請不吝公開指教。

首先,我認為《神》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不該使用如此複雜的競賽機制。

本作在遊戲機制上很明顯是奠基於主辦工作室的另一項大型活動主題,並在「獲取題目」及「獲取積分」這兩件事上增加了其複雜性。但是這些增加了的複雜性究竟對遊戲是加分或減分?

如果以原版遊戲目的:「我想辦個密室逃脫同樂會」來說,這顯然是背道而馳:玩家在有限的遊戲時間裡必須儘量獲取最多的遊戲題目,並且在限定次數的回答機會裡解答成功。甚至解答成功後還必須絞盡腦汁思考究竟答題後贏取的「計分道具」其真正的「計分方式」是什麼?這些緊湊的遊戲歷程在根本上就阻絕了玩家們彼此交流、同樂的可能。更別提復刻場刪除了原版中的賽後餐會與交流討論時間,這更是將玩家同樂的機會徹底封死。於是,唯一「同樂」的只剩下遇到熟人時彼此寒喧三十秒、然後就匆匆去解下一題的雞肋情境。

退一萬步來說,既然復刻場直接刪除了餐會,也許其目的本來就不是要提供一個「同樂」的機會?

的確,『本活動將耗竭您的腦力,請參加者做好心理準備』這句報名宣傳中的警告暗示了復刻場是以解謎難度為賣點,但是玩家們的腦力真的是耗竭在謎題難度上嗎?

讓筆者舉自身的例子來說:活動途中,除了會場內的解謎部份,其實還有一個就在會場門外的競賽部份,當時筆者去參與了第一、第二次競賽,當我回到會場裡時,隊友已經將當時能解的題目都解完了。讓我們回想一下遊戲機制:「獲取題目」。是的,大部份的題目本身都不可以讓玩家直接檢視,甚至當小隊獲取題目後,該題目的資訊也不是可以永久保留的。於是,除非小隊做出「私下紀錄題目」這種跡近犯規的行為、又或重複換取已經解過的題目、或甚至直接讓解出題目的隊友停下來講解,否則我沒有任何方法「知道」有哪些題目,只能跳過大半題目,想辦法趕快跟上隊友的腳步。而且這種暫時離場的機制,也造成了玩家很可能錯過會場內限時揭示的附加資訊:再以我為例,一直到遊戲結束的規則講解時間,我才知道自己錯過了一個推理「計分方式」的重要線索。雖然就算知道了該資訊,我也不見得就能連想出正確答案,但是這卻會帶給人「被剝奪了重要資源」的不愉快感。

在以上幾點的交互作用下,主辦方確實營造出了一個「很難」的遊戲,只是其難度泰半來自於遊戲難以讓人進入狀況而不是來自謎題本身:當玩家是因為謎題解不出而受挫時,還不見得會將這種感受聯結到「不好玩」之上,但是若玩家是因為遊戲機制而受挫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將這些負面感受歸結到「爛遊戲」之上!

行文至此,筆者只能說,主辦方以老資格工作室的經驗,卻端出了這樣一道料理,著實令我無比失望。也許,將這樣一個充滿玩家熱忱的同樂聚會復刻成工作室自身的售票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密室編年史 - 時間表

首先感謝 貝爾豪斯工作室及美花、睡魔、他口、阿松四位編輯小組成員 ,如果沒有他們的辛苦成果,就不會編年史的原始資料,當然也不會有這份時間線圖表。在此特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本圖表中只簡單列出各項主題的開始及結束時間,其他詳細資料請直接到 台灣密室編年史 或各工作室網頁檢視) (由於筆者手中並無相關業者資料也無意自行維護資料正確性,若圖表中有錯誤或遺漏,還請直接與貝爾豪斯聯絡。本圖表會不定時依台灣密室編年史所放出的文字檔案更新) (圖表若過大,請見諒) 最後更新 2016-4-21

實境遊戲 - 黑盒子 / 謝幕之後

以限時活動的角度來看,我會說《謝幕之後》是我參加過的、最具誠意的一次體驗。 別誤會,我的意思不是《謝》的謎題特別用心還是硬體製作精良還是工作人員演出效果驚豔還是故事線佈局深遠巧妙之類的。事實上,單純以評論實境密室遊戲的角度而言,《謝幕之後》既不符合大眾心目中對於優秀遊戲的典型要求,更不可能讓人人都從中獲得樂趣。如果有部份玩家在體驗之後給了它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我也毫不意外,甚至可以說這種情況才是理所當然。 但是儘管如此,《謝幕之後》依然是一件令我嘆服的創作。一件嘔心瀝血而成的創作。 實境密室遊戲,就如同戲劇、音樂、寫作等更為悠久的同類一樣,是一種創意產業。而既然為創意產業之一,也就必須面對其不可逃避的終極課題——商業化與獨特性的永恆角鬥。甚至可以說,由於此一產業中「經營者」與「創作者」往往同為一人的常見現象,更使得這種矛盾糾葛難以排解。對所有的創作者來說,作品總是私人的。因為那是作者生命中已經歷或是未經歷的痕跡、那是自己對於這世界的善與惡所抱持的愛憎恨怨、那是不惜剜開傷口也要從更深處挖出來的思想結晶、那就是作者自己的部份與全部。但如果這最終的成果並不是玩家所想要的呢?當創作者的主觀自我與市場大眾的客觀趨勢互不相容甚或背道而馳的時候,究竟又能如何收拾呢? 黑盒子給了我們它自己的答案。也許贊同、也許懷疑、也許淚流滿面、也許嗤之以鼻,不論如何,就筆者而言,雖然我並不是百分百地認同這其中所傳達的訊息,但必須承認的是:這樣努力得出的答案,值得欣賞。 我欣賞《謝幕之後》這件作品,但也希望整個實境遊戲產業不需要再有《謝幕之後》這樣的作品。

密室遊歷 - 黑盒子 / To Lie or not To Lie / 同學會

「黑盒子」工作室,一個以實驗性劇場與心理學概念兩個同名詞為號的團隊。 《To Lie or Not to Lie》與《同學會》,兩個滿載創作者的自信與抱負的特色之作。 對於「黑盒子」這樣一個風格強烈、在實境遊戲上自有一番理念與看法的創作團隊,太多的介紹只是剝奪了讀者將來親臨現場的樂趣,但是,如果因此而什麼都不提的話,顯然也無法勾起大家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既然不談作品,那麼,就讓我們來談談工作室本身吧。 對於「黑盒子」工作室,我想所有曾經造訪過的同好們都會在踏入工作室之內的那一瞬間起,就深深感受到這個團隊對於「沉浸性」這個實境遊戲所特別側重的特點做出了多大的創新與努力:至少到目前為止,筆者還沒有見過任何一款實境遊戲作品嘗試了與「黑盒子」相似的發想。 而這段堪稱「震憾教育」的體驗,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對於玩家的一種預揭示— — 在「黑盒子」裡,你並不只是單純的「玩遊戲」,而是與遊戲「一同經歷」— — 對於如何營造遊戲沉浸感這一課題上,創作者不但饒負野心地挑戰了「由玩家自己完成故事演出」這種我個人認為最能讓玩家融入遊戲、但在製作上也最難以駕馭、是以在業界裡也最少見的大膽作法,還更進一步地將其推進到一個「遊玩即演出」的極端程度。 在創作上,任何對於「既定概念」的挑戰,向來都是精彩的。更何況「黑盒子」的兩款作品即使拔除了「創新」這點,也絕對是值得推薦的水準之作! 聯絡資訊 黑盒子工作室 網站 Facebook 臺中市北區華美街二段236號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