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SANDBOX - 窒愛

當愛讓人窒息,那將是比恨更絕望的風景
~《窒愛》,SANDBOX

遊戲屬性:劇情推理、反映社會現象、邏輯性謎題

本回密室遊歷要與大家分享的是 SANDBOX 工作室所推出的《窒愛》。在開始進入正題前,首先要替《窒愛》做一點小小的澄清:也許各位都曾經耳聞過《窒愛》有很多的「理工科」謎題,但就筆者的實際體驗而言,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說,本作並沒有一定需要特定專業知識才能解開的題目。如果有人是因為這一點而為之卻步的話,那麼就只能說太可惜了。

一般來說,像這種牽涉到特定專業知識的密室謎題,會有兩極化的困境:要嘛出題者在不自覺下依自己為基準而將難度提升到必須對該專業有一定認識才能順利解題,又或者是在刻意調整之後,導致整個謎題只剩下一個徒具外表的空殼,導致真正具有專業背景的玩家反而無法認同。但是《窒愛》成功地克服了這個困境。由於筆者個人的專業項目恰好就是本作品劇情發想的基礎之所在,捫心自問,若是立場交換,筆者也沒有把握能設計出這樣難易恰當、又不與實際領域脫離太遠的謎題佈置。相信 SANDBOX 工作室必然是在這方面下了不少逐步修正的水磨功夫。所以,在謎題設計方面,即使本作不能說是無可挑剔,但在耗費的苦心與整體營造的效果上,也絕對達到了高標以上。

再來要提的是場景。在遊戲場景上,將近一年前推出的本作比之近來裝潢佈置愈發精緻的各項新主題雖然確實大有不及之處,但是也絕不是粗製濫造之流,各個場景在實際遊玩時都切切實實地將該場景所應該帶給玩家的感受表達了出來。若果硬要類比,可以大致想像為電影與舞台劇的差異:後者的精緻度與真實度當然不如前者,但是它們都成功地幫助視聽者「進入」了該作品的場域所在,都是一個「好」的場景。而《窒愛》更藉由某一謎題與場景的緊密結合來大大提升了本作中一個「密室」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令筆者為之驚豔。

接著,要分享的是劇情演出。對於某些擅長猜測劇情的玩家來說,可能會在看過本作的宣傳頁面之後就心想:大概就是這麼回事了。不過 SANDBOX 還是努力在看似司空見慣的老套劇情中,加入了自己獨有的轉折所在。另一方面來說,由於遊戲開始之前,玩家就已然事先清楚將會有一個劇情謎底問答的環節,某種程度上強化了玩家投入至劇情中的傾向,而不是只單純把劇情當作謎題的「載具」來使用。

綜合以上幾點,我認為《窒愛》整體而言是一個在經典密室形式上加入個人演繹、試圖改善常見傳統缺點的半實驗性作品──稱之為「半」實驗,是因為它並沒有試圖一次就達到顛覆既有傳統的打算,而是在完整的作品文本上再額外加入一點創新的小嘗試──就評論者的角度來看,這當然脫不了市場考量的因素。畢竟,全實驗性作品可以想見一定難以被大眾廣泛接受。但是就玩家角度來看,我倒是比較欣賞這種穩健的作法:先站穩腳步、建立起既有口碑,才能讓後續的嘗試更加為人所看見。

最後,由衷地希望 SANDBOX 工作室在結束《窒愛》、完成學業並調整狀態後,能夠重回業界為我們繼續帶來更多的好遊戲。

總和評價:在專業知識與謎題可玩性間的拿捏是我目前所遇見過最好的,這份細心調整的努力,絕對值得一提再提。
推薦指數:誠意推薦。如果在4月16號前各位有打算一遊密室卻還未選定目標,那麼就請選擇《窒愛》吧!


        台北市天祥路70號(捷運民權西路站八號出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密室編年史 - 時間表

首先感謝 貝爾豪斯工作室及美花、睡魔、他口、阿松四位編輯小組成員 ,如果沒有他們的辛苦成果,就不會編年史的原始資料,當然也不會有這份時間線圖表。在此特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本圖表中只簡單列出各項主題的開始及結束時間,其他詳細資料請直接到 台灣密室編年史 或各工作室網頁檢視) (由於筆者手中並無相關業者資料也無意自行維護資料正確性,若圖表中有錯誤或遺漏,還請直接與貝爾豪斯聯絡。本圖表會不定時依台灣密室編年史所放出的文字檔案更新) (圖表若過大,請見諒) 最後更新 2016-4-21

實境遊戲 - 黑盒子 / 謝幕之後

以限時活動的角度來看,我會說《謝幕之後》是我參加過的、最具誠意的一次體驗。 別誤會,我的意思不是《謝》的謎題特別用心還是硬體製作精良還是工作人員演出效果驚豔還是故事線佈局深遠巧妙之類的。事實上,單純以評論實境密室遊戲的角度而言,《謝幕之後》既不符合大眾心目中對於優秀遊戲的典型要求,更不可能讓人人都從中獲得樂趣。如果有部份玩家在體驗之後給了它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我也毫不意外,甚至可以說這種情況才是理所當然。 但是儘管如此,《謝幕之後》依然是一件令我嘆服的創作。一件嘔心瀝血而成的創作。 實境密室遊戲,就如同戲劇、音樂、寫作等更為悠久的同類一樣,是一種創意產業。而既然為創意產業之一,也就必須面對其不可逃避的終極課題——商業化與獨特性的永恆角鬥。甚至可以說,由於此一產業中「經營者」與「創作者」往往同為一人的常見現象,更使得這種矛盾糾葛難以排解。對所有的創作者來說,作品總是私人的。因為那是作者生命中已經歷或是未經歷的痕跡、那是自己對於這世界的善與惡所抱持的愛憎恨怨、那是不惜剜開傷口也要從更深處挖出來的思想結晶、那就是作者自己的部份與全部。但如果這最終的成果並不是玩家所想要的呢?當創作者的主觀自我與市場大眾的客觀趨勢互不相容甚或背道而馳的時候,究竟又能如何收拾呢? 黑盒子給了我們它自己的答案。也許贊同、也許懷疑、也許淚流滿面、也許嗤之以鼻,不論如何,就筆者而言,雖然我並不是百分百地認同這其中所傳達的訊息,但必須承認的是:這樣努力得出的答案,值得欣賞。 我欣賞《謝幕之後》這件作品,但也希望整個實境遊戲產業不需要再有《謝幕之後》這樣的作品。

實境遊戲 - 笨蛋工作室/革樓

最近這個月來,實境解謎遊戲圈裡,最受人矚目的新作品,自然便是笨蛋工作室的《玩故事》系列首發作品:《革樓》了。 試玩場剛結束就紛紛冒出的眾多心得推薦;社群裡鋪天蓋地、幾乎可用「令人窒息」來形容的綿密宣傳;工作室本身過往幾年來累積出的品牌知名度;堪稱豪奢地使用整棟建築作為遊戲舞台;種種條件累積起來,成功地將整個實境遊戲社群的眼光都緊緊扣在這一個宣稱「融合了沉浸式劇場的演員互動元素以及實境遊戲的故事探索」的「全新體驗」上。 「全新」,一個堪稱實境解謎遊戲之「聖杯」的關鍵字眼、一種所有實境解謎玩家都渴望得到的終極樂趣之所在。 「既然敢於做出如此充滿野心的宣告、又有這麼多的試玩推薦,想必笨蛋工作室是在已然陷入模式化僵局的團體活動式解謎遊戲中創造出了什麼嶄新的可能性吧?」懷抱著這般期待的玩家相信絕不在少數,才會有遊戲開賣沒多久後,大部份場次便已售罄的盛況出現。 那麼,《革樓》的表現究竟如何? 就借用「玩故事」這個系列標題來做評語吧:「故事」的部份是一場驚豔,「玩」的部份卻只是一堆雞肋。 或者更簡單地說:「戲」很好、「遊」很爛。 — — 如果今天推出《革樓》的不是笨蛋工作室,而是一間新加入業界的工作室又或是其他單位的合作活動,我不會對本作品在「解謎」上的匱乏上多做文章,因為那是可以理解的缺陷。但作為業界領導品牌的強力主打,我們自然也必須將評論標準提高到對應的程度。 首先要說的是,《革樓》在沉浸式劇場這部份確實達到了令人激賞的水準。遊戲中,劇組與觀眾的互動切切實實地將故事裡「長安療養院」那從骨子裡透出的詭異與壓抑,生動且鮮活地呈獻到了觀眾的面前。玩家們也的確藉此沉浸到這個投射了滿溢著威權主義色彩的非現實世界中,建立起了一種虛幻的真實感 但是從離開了舞台場域、進入了解謎階段的那刻起,玩家的沉浸體驗就開始急速退潮,就我本人的經驗來說,甚至在第一個謎題結束前,就已經退化成了一般的戶外跑點遊戲,而且還是一個謎題不怎麼吸引人、機制 也沒有任何創新的乏味遊戲。 這正是我對《革樓》最大的失望。 劇場體驗與實境解謎並不是不能融合的兩個元素,事實上也有許多新的、小的業者正在試著將兩者的優點結合。但是這種號稱「融合」卻只是看完戲之後解個謎的銜接大概只比看完電影後來場同名桌遊強一點的粗糙作法卻根本不可能使之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特別是在本作的「故事」與「玩」徹底失衡的狀況下,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