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密室遊歷:FK-愛德華偵探社-序章「Dual」

名偵探第一守則:不要跟其他偵探一起參加教人摸不著頭緒的聚會
~《愛德華偵探社-序章「Dual」》,FK

遊戲屬性:實境推理小說、邏輯性謎題、欺負小五郎

如果要探討「實境密室逃脫」源出何方的話,毫無疑問是來自於目前仍然廣泛見於網路之上的各種「密室逃脫」小遊戲。這些網路小遊戲則可以看做是對「冒險遊戲」 (adventure game,簡稱 ADV 或 AVG) 這種最古老電子遊戲類型在拋棄故事、徹底往「解謎」這一面濃縮、專注、純化後的結果。再進一步來說 AVG 這種遊戲形式就是對於各種冒險故事文本在電子媒體上的再現。所以,對「實境密室逃脫」這 ADV 的後裔來說,參雜推理元素乃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發展方向──推理小說就恰恰是這種結合了「解謎」與「冒險故事」的最佳範例。

本作就是這樣一個試圖把推理結合進密室謎團中的作品。

與之前裡曾經嘗試過的各個前輩工作室不同,後起的FK並不是將「推理」放在遊戲的第一重點再組合上各種實境密室要素,而是反過來將一則推理故事中主人翁會有的種種偵查行徑以密室解謎的方式重新演繹一次。對於玩家們而言,這仍然是一場密室逃脫,只不過最後一道謎題裡所需要的各種資訊都分散在之前的遊戲歷程裡,需要重新消化以得到真正的事實。如果你是純粹衝著「推理」元素而前去的死忠推理迷,可能會認為這樣的遊戲只算是披了一層推理皮,騷不著癢處而失望。不過對於筆者這種每次讀推理小說都沒辦法解開兇手詭計的推理弱雞來說,這樣的遊戲設計倒是可以減低最後推理失敗的挫折感,避免一般密室玩家對遊戲內容認知落差太大而無法獲得其樂趣。

回到實際謎題方面,一如本作的推理故事風格外表,在解謎時,玩家需要做的多半是觀察聯想與邏輯思考。對於機關派玩家來說,缺乏精巧機關、詭奇道具的本作絕對不是適合他們的遊戲。反之,對解謎派愛好者而言,絕對可以全心投入各種單純的謎題之中,而且筆者認為最後壓軸謎題的巧妙設計絕對是在同期的各個密室作品中名列前茅的上上之作。

總和評價:只要是不排斥推理元素的解謎派玩家,都應該會喜歡這部純粹的解謎作品

推薦指數:物有所值,尤其適合再玩過各種娛樂性質較重的作品後,重拾純粹解謎的樂趣

工作室資訊:
     南京東路五段251巷32弄15號B1 (近南京三民捷運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密室編年史 - 時間表

首先感謝 貝爾豪斯工作室及美花、睡魔、他口、阿松四位編輯小組成員 ,如果沒有他們的辛苦成果,就不會編年史的原始資料,當然也不會有這份時間線圖表。在此特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本圖表中只簡單列出各項主題的開始及結束時間,其他詳細資料請直接到 台灣密室編年史 或各工作室網頁檢視) (由於筆者手中並無相關業者資料也無意自行維護資料正確性,若圖表中有錯誤或遺漏,還請直接與貝爾豪斯聯絡。本圖表會不定時依台灣密室編年史所放出的文字檔案更新) (圖表若過大,請見諒) 最後更新 2016-4-21

實境遊戲 - 黑盒子 / 謝幕之後

以限時活動的角度來看,我會說《謝幕之後》是我參加過的、最具誠意的一次體驗。 別誤會,我的意思不是《謝》的謎題特別用心還是硬體製作精良還是工作人員演出效果驚豔還是故事線佈局深遠巧妙之類的。事實上,單純以評論實境密室遊戲的角度而言,《謝幕之後》既不符合大眾心目中對於優秀遊戲的典型要求,更不可能讓人人都從中獲得樂趣。如果有部份玩家在體驗之後給了它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我也毫不意外,甚至可以說這種情況才是理所當然。 但是儘管如此,《謝幕之後》依然是一件令我嘆服的創作。一件嘔心瀝血而成的創作。 實境密室遊戲,就如同戲劇、音樂、寫作等更為悠久的同類一樣,是一種創意產業。而既然為創意產業之一,也就必須面對其不可逃避的終極課題——商業化與獨特性的永恆角鬥。甚至可以說,由於此一產業中「經營者」與「創作者」往往同為一人的常見現象,更使得這種矛盾糾葛難以排解。對所有的創作者來說,作品總是私人的。因為那是作者生命中已經歷或是未經歷的痕跡、那是自己對於這世界的善與惡所抱持的愛憎恨怨、那是不惜剜開傷口也要從更深處挖出來的思想結晶、那就是作者自己的部份與全部。但如果這最終的成果並不是玩家所想要的呢?當創作者的主觀自我與市場大眾的客觀趨勢互不相容甚或背道而馳的時候,究竟又能如何收拾呢? 黑盒子給了我們它自己的答案。也許贊同、也許懷疑、也許淚流滿面、也許嗤之以鼻,不論如何,就筆者而言,雖然我並不是百分百地認同這其中所傳達的訊息,但必須承認的是:這樣努力得出的答案,值得欣賞。 我欣賞《謝幕之後》這件作品,但也希望整個實境遊戲產業不需要再有《謝幕之後》這樣的作品。

實境遊戲 - 笨蛋工作室/革樓

最近這個月來,實境解謎遊戲圈裡,最受人矚目的新作品,自然便是笨蛋工作室的《玩故事》系列首發作品:《革樓》了。 試玩場剛結束就紛紛冒出的眾多心得推薦;社群裡鋪天蓋地、幾乎可用「令人窒息」來形容的綿密宣傳;工作室本身過往幾年來累積出的品牌知名度;堪稱豪奢地使用整棟建築作為遊戲舞台;種種條件累積起來,成功地將整個實境遊戲社群的眼光都緊緊扣在這一個宣稱「融合了沉浸式劇場的演員互動元素以及實境遊戲的故事探索」的「全新體驗」上。 「全新」,一個堪稱實境解謎遊戲之「聖杯」的關鍵字眼、一種所有實境解謎玩家都渴望得到的終極樂趣之所在。 「既然敢於做出如此充滿野心的宣告、又有這麼多的試玩推薦,想必笨蛋工作室是在已然陷入模式化僵局的團體活動式解謎遊戲中創造出了什麼嶄新的可能性吧?」懷抱著這般期待的玩家相信絕不在少數,才會有遊戲開賣沒多久後,大部份場次便已售罄的盛況出現。 那麼,《革樓》的表現究竟如何? 就借用「玩故事」這個系列標題來做評語吧:「故事」的部份是一場驚豔,「玩」的部份卻只是一堆雞肋。 或者更簡單地說:「戲」很好、「遊」很爛。 — — 如果今天推出《革樓》的不是笨蛋工作室,而是一間新加入業界的工作室又或是其他單位的合作活動,我不會對本作品在「解謎」上的匱乏上多做文章,因為那是可以理解的缺陷。但作為業界領導品牌的強力主打,我們自然也必須將評論標準提高到對應的程度。 首先要說的是,《革樓》在沉浸式劇場這部份確實達到了令人激賞的水準。遊戲中,劇組與觀眾的互動切切實實地將故事裡「長安療養院」那從骨子裡透出的詭異與壓抑,生動且鮮活地呈獻到了觀眾的面前。玩家們也的確藉此沉浸到這個投射了滿溢著威權主義色彩的非現實世界中,建立起了一種虛幻的真實感 但是從離開了舞台場域、進入了解謎階段的那刻起,玩家的沉浸體驗就開始急速退潮,就我本人的經驗來說,甚至在第一個謎題結束前,就已經退化成了一般的戶外跑點遊戲,而且還是一個謎題不怎麼吸引人、機制 也沒有任何創新的乏味遊戲。 這正是我對《革樓》最大的失望。 劇場體驗與實境解謎並不是不能融合的兩個元素,事實上也有許多新的、小的業者正在試著將兩者的優點結合。但是這種號稱「融合」卻只是看完戲之後解個謎的銜接大概只比看完電影後來場同名桌遊強一點的粗糙作法卻根本不可能使之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特別是在本作的「故事」與「玩」徹底失衡的狀況下,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