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自造玩創 / 異元素

世界已然破碎、唯異元素是汝等求生之路
                                ~ 異元素 http://imakey.com.tw/element_yi

開始之前

    前些日子看到了【異元素】的心得文以及做得相當到位的主題首頁後,當時就升起
了「想玩」的念頭。

    之後歷經揪完流團以及平日不能參加的兩次打擊,終於在上周六寒流還未正式開始
發威前,趁著新竹、高雄的逃友來台北一日團之便,湊齊六人前往【自造玩創】一探究
竟。

遊戲之外

    工作室距離捷運永春站相當近(步行約五分鐘)。現場雖然有洗手間,但是所在位
置有點不方便,建議還是在捷運站先解決需求後再前往。

體驗心得

(以下文章雖沒有直接的內容洩漏,但是仍包含一定程度的側面描寫,請注意)

    遊戲開始前工作人員就有先提到目前還在試營運階段,所以會有兩位工作人員跟隨
進入。不過就實際遊玩的感覺看來,已經相當完整,沒有任何「測試中」的感覺了。

    首先要說的是本作的缺點─ ─ 同時也是大部份密室的通病:故事薄弱。基本上本作
的劇情只是用來提供一個尋找異元素的理由,除此之外再無他用。存在感低到即使省略
劇情不提,也完全不影響整場遊戲。

    不過這也就是我唯一能挑出來的缺點了。

    在謎題上,本作雖然並沒有那種令人念念不忘的神題妙解,但是難度及趣味性都維
持了一定的水準:不會簡單到讓老手一眼看穿的索然無味,也不會難到讓新手花了五分
鐘還是摸不著頭緒的意興闌珊,簡單來說算是難度適中、雅俗共賞。而在與謎題息息相
關的機關方面,儘管遊戲中並沒有那種地動山搖式的大型機關,但是幾樣小型道具都有
很不錯的效果。尤其是在操作性上,對玩家在遊戲的沉浸度與投入感上都有相當正面的
助益。

    最後,就是本主題的強處:視覺效果與場景氛圍。在這兩項上,個人認為【異】已
經達到目前台北密室圈中的頂級水準。遊戲裡雖然有著了幾種截然不同風格的場景,但
並不會讓玩家覺得彼此扞格,反而因為其精緻度的到位,更增加了主題簡介中「穿梭異
空間」的說服力。甚至就連遊戲之後的拍照時間,也還有一個符合作品調性的玩家驚喜
小巧思。

    總而言之,就算撇開對「新工作室、第一個主題」的鼓勵性加分,本作也絕對可以
列入第一流作品之列,甚至可以說是目前推新玩家入坑的首選作品!

主題評價

    故事演出:1/5
    謎題機關:3.5/5
    場景氛圍:4.5/5

    謎題屬性:翻找、邏輯推理
    強處:場景極度精緻,與強烈的視覺效果相輔相成,幾乎無懈可擊。
    弱處:劇情只有過場效果,沒有故事性可言

工作室資訊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5段482號B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密室編年史 - 時間表

首先感謝 貝爾豪斯工作室及美花、睡魔、他口、阿松四位編輯小組成員 ,如果沒有他們的辛苦成果,就不會編年史的原始資料,當然也不會有這份時間線圖表。在此特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本圖表中只簡單列出各項主題的開始及結束時間,其他詳細資料請直接到 台灣密室編年史 或各工作室網頁檢視) (由於筆者手中並無相關業者資料也無意自行維護資料正確性,若圖表中有錯誤或遺漏,還請直接與貝爾豪斯聯絡。本圖表會不定時依台灣密室編年史所放出的文字檔案更新) (圖表若過大,請見諒) 最後更新 2016-4-21

密室遊歷 - 螺旋工作室 The LAB? the Dr.? the drug?

「教授」其實是一個被實境遊戲業界所詛咒的職業吧! ~ 螺旋工作室,《The LAB? the Dr.? the drug?》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一個筆者比較少聽到討論聲音的遊戲《The LAB? the Dr.? the drug?》。 提到這款螺旋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會是「聯誼場」三個字吧?的確,版上少數幾篇關於此遊戲的分享文章絕大部分都是聯誼場心得。而大概、也許、說不定,你的心頭此刻正想著「可能是因為改成普通場就不好玩了吧?」筆者原本也抱著一樣的想法,以為在普通場的狀況下,可能會減損到本主題的遊戲性與趣味度。不過實際遊玩後卻證明了一切只是刻板印象;的確,本遊戲還有許多可以改進之處,例如說:整體完成度還不能與市面上其他一線遊戲主題等量齊觀,故事轉折稍嫌生硬而不能將戲劇性效果最大化,場景佈置與機關硬體上也有一點因陋就簡、不夠精緻的瑕疵。但是若就遊戲整體表現來評析的話,筆者認為《The LAB》絕對是一個好玩而且應該有更多曝光度的遊戲。至於為何目前如此少討論,再跟工作室確認後,我認為其原因就在於遊戲剛推出時的流暢度不佳,導致最早來訪的玩家們無法得到設計者所想提供的最佳體驗。以至於口耳相傳下,儘管目前遊戲已經大幅修正,還是無法吸引玩家青睞的目光。 把焦點轉回到遊戲本身。對於《The LAB》,我在遊玩後的浮現腦海的第一個想法是:整個故事演出是一個完全遵守「三幕劇」手法的穩重結構。從前導解說伊始,玩家就得到了一個常見得幾乎可說是陳腔濫調的雞肋型簡單鋪陳,然而隨著遊戲進度的逐漸展開,正當玩家們已經習慣了前段過程中的平淡與合乎意料之後,他們卻會突然發現自己踩進了一個敘事結構上的「陷阱」從而強烈感受到劇情轉折所帶出的緊張刺激處。這樣的演出手法雖然古典而老套,但是正因為其被一再證明有效,才能夠存續到成為「古典而老套」。對於筆者來說,這一種努力營造驚喜與反差的用心,正是我覺得一個能讓人印象深刻的實境密室遊戲所應該努力的方向。美中不足的,也許是因為製作團隊的經驗還不足,整個劇情在收尾的「合」時,故事性卻陡然走低, 前段文章中所提及的「整體完成度不足」,所指涉的便是這個問題。正因為此缺點,導致 玩家在「轉」中所得到的震憾與驚豔不能成功地沿續到遊戲結束後,浪費了原本精心設計的驚喜,成了遊戲進行中最大的缺憾。 在謎題方面,我的評價是「中...

模板的存在

如果一個電影導演又或小說作者總是重複不斷演繹自己既有的起承套路,故事及角色儘管表面上不同,但實際上卻千篇一律地只是推進既定程序的工具,而從來沒有實質性的差異也沒有任何讓人能共感的心理描寫。那麼,我相信絕不會有任何嚴肅、負責的評論會認為這是一個創作者應有的態度。 但是在實境遊戲社群裡,卻似乎不是如此。 大概,是我要求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