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自造玩創 / 異元素

世界已然破碎、唯異元素是汝等求生之路
                                ~ 異元素 http://imakey.com.tw/element_yi

開始之前

    前些日子看到了【異元素】的心得文以及做得相當到位的主題首頁後,當時就升起
了「想玩」的念頭。

    之後歷經揪完流團以及平日不能參加的兩次打擊,終於在上周六寒流還未正式開始
發威前,趁著新竹、高雄的逃友來台北一日團之便,湊齊六人前往【自造玩創】一探究
竟。

遊戲之外

    工作室距離捷運永春站相當近(步行約五分鐘)。現場雖然有洗手間,但是所在位
置有點不方便,建議還是在捷運站先解決需求後再前往。

體驗心得

(以下文章雖沒有直接的內容洩漏,但是仍包含一定程度的側面描寫,請注意)

    遊戲開始前工作人員就有先提到目前還在試營運階段,所以會有兩位工作人員跟隨
進入。不過就實際遊玩的感覺看來,已經相當完整,沒有任何「測試中」的感覺了。

    首先要說的是本作的缺點─ ─ 同時也是大部份密室的通病:故事薄弱。基本上本作
的劇情只是用來提供一個尋找異元素的理由,除此之外再無他用。存在感低到即使省略
劇情不提,也完全不影響整場遊戲。

    不過這也就是我唯一能挑出來的缺點了。

    在謎題上,本作雖然並沒有那種令人念念不忘的神題妙解,但是難度及趣味性都維
持了一定的水準:不會簡單到讓老手一眼看穿的索然無味,也不會難到讓新手花了五分
鐘還是摸不著頭緒的意興闌珊,簡單來說算是難度適中、雅俗共賞。而在與謎題息息相
關的機關方面,儘管遊戲中並沒有那種地動山搖式的大型機關,但是幾樣小型道具都有
很不錯的效果。尤其是在操作性上,對玩家在遊戲的沉浸度與投入感上都有相當正面的
助益。

    最後,就是本主題的強處:視覺效果與場景氛圍。在這兩項上,個人認為【異】已
經達到目前台北密室圈中的頂級水準。遊戲裡雖然有著了幾種截然不同風格的場景,但
並不會讓玩家覺得彼此扞格,反而因為其精緻度的到位,更增加了主題簡介中「穿梭異
空間」的說服力。甚至就連遊戲之後的拍照時間,也還有一個符合作品調性的玩家驚喜
小巧思。

    總而言之,就算撇開對「新工作室、第一個主題」的鼓勵性加分,本作也絕對可以
列入第一流作品之列,甚至可以說是目前推新玩家入坑的首選作品!

主題評價

    故事演出:1/5
    謎題機關:3.5/5
    場景氛圍:4.5/5

    謎題屬性:翻找、邏輯推理
    強處:場景極度精緻,與強烈的視覺效果相輔相成,幾乎無懈可擊。
    弱處:劇情只有過場效果,沒有故事性可言

工作室資訊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5段482號B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密室編年史 - 時間表

首先感謝 貝爾豪斯工作室及美花、睡魔、他口、阿松四位編輯小組成員 ,如果沒有他們的辛苦成果,就不會編年史的原始資料,當然也不會有這份時間線圖表。在此特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本圖表中只簡單列出各項主題的開始及結束時間,其他詳細資料請直接到 台灣密室編年史 或各工作室網頁檢視) (由於筆者手中並無相關業者資料也無意自行維護資料正確性,若圖表中有錯誤或遺漏,還請直接與貝爾豪斯聯絡。本圖表會不定時依台灣密室編年史所放出的文字檔案更新) (圖表若過大,請見諒) 最後更新 2016-4-21

實境遊戲 - 黑盒子 / 謝幕之後

以限時活動的角度來看,我會說《謝幕之後》是我參加過的、最具誠意的一次體驗。 別誤會,我的意思不是《謝》的謎題特別用心還是硬體製作精良還是工作人員演出效果驚豔還是故事線佈局深遠巧妙之類的。事實上,單純以評論實境密室遊戲的角度而言,《謝幕之後》既不符合大眾心目中對於優秀遊戲的典型要求,更不可能讓人人都從中獲得樂趣。如果有部份玩家在體驗之後給了它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我也毫不意外,甚至可以說這種情況才是理所當然。 但是儘管如此,《謝幕之後》依然是一件令我嘆服的創作。一件嘔心瀝血而成的創作。 實境密室遊戲,就如同戲劇、音樂、寫作等更為悠久的同類一樣,是一種創意產業。而既然為創意產業之一,也就必須面對其不可逃避的終極課題——商業化與獨特性的永恆角鬥。甚至可以說,由於此一產業中「經營者」與「創作者」往往同為一人的常見現象,更使得這種矛盾糾葛難以排解。對所有的創作者來說,作品總是私人的。因為那是作者生命中已經歷或是未經歷的痕跡、那是自己對於這世界的善與惡所抱持的愛憎恨怨、那是不惜剜開傷口也要從更深處挖出來的思想結晶、那就是作者自己的部份與全部。但如果這最終的成果並不是玩家所想要的呢?當創作者的主觀自我與市場大眾的客觀趨勢互不相容甚或背道而馳的時候,究竟又能如何收拾呢? 黑盒子給了我們它自己的答案。也許贊同、也許懷疑、也許淚流滿面、也許嗤之以鼻,不論如何,就筆者而言,雖然我並不是百分百地認同這其中所傳達的訊息,但必須承認的是:這樣努力得出的答案,值得欣賞。 我欣賞《謝幕之後》這件作品,但也希望整個實境遊戲產業不需要再有《謝幕之後》這樣的作品。

實境遊戲 - 笨蛋工作室/革樓

最近這個月來,實境解謎遊戲圈裡,最受人矚目的新作品,自然便是笨蛋工作室的《玩故事》系列首發作品:《革樓》了。 試玩場剛結束就紛紛冒出的眾多心得推薦;社群裡鋪天蓋地、幾乎可用「令人窒息」來形容的綿密宣傳;工作室本身過往幾年來累積出的品牌知名度;堪稱豪奢地使用整棟建築作為遊戲舞台;種種條件累積起來,成功地將整個實境遊戲社群的眼光都緊緊扣在這一個宣稱「融合了沉浸式劇場的演員互動元素以及實境遊戲的故事探索」的「全新體驗」上。 「全新」,一個堪稱實境解謎遊戲之「聖杯」的關鍵字眼、一種所有實境解謎玩家都渴望得到的終極樂趣之所在。 「既然敢於做出如此充滿野心的宣告、又有這麼多的試玩推薦,想必笨蛋工作室是在已然陷入模式化僵局的團體活動式解謎遊戲中創造出了什麼嶄新的可能性吧?」懷抱著這般期待的玩家相信絕不在少數,才會有遊戲開賣沒多久後,大部份場次便已售罄的盛況出現。 那麼,《革樓》的表現究竟如何? 就借用「玩故事」這個系列標題來做評語吧:「故事」的部份是一場驚豔,「玩」的部份卻只是一堆雞肋。 或者更簡單地說:「戲」很好、「遊」很爛。 — — 如果今天推出《革樓》的不是笨蛋工作室,而是一間新加入業界的工作室又或是其他單位的合作活動,我不會對本作品在「解謎」上的匱乏上多做文章,因為那是可以理解的缺陷。但作為業界領導品牌的強力主打,我們自然也必須將評論標準提高到對應的程度。 首先要說的是,《革樓》在沉浸式劇場這部份確實達到了令人激賞的水準。遊戲中,劇組與觀眾的互動切切實實地將故事裡「長安療養院」那從骨子裡透出的詭異與壓抑,生動且鮮活地呈獻到了觀眾的面前。玩家們也的確藉此沉浸到這個投射了滿溢著威權主義色彩的非現實世界中,建立起了一種虛幻的真實感 但是從離開了舞台場域、進入了解謎階段的那刻起,玩家的沉浸體驗就開始急速退潮,就我本人的經驗來說,甚至在第一個謎題結束前,就已經退化成了一般的戶外跑點遊戲,而且還是一個謎題不怎麼吸引人、機制 也沒有任何創新的乏味遊戲。 這正是我對《革樓》最大的失望。 劇場體驗與實境解謎並不是不能融合的兩個元素,事實上也有許多新的、小的業者正在試著將兩者的優點結合。但是這種號稱「融合」卻只是看完戲之後解個謎的銜接大概只比看完電影後來場同名桌遊強一點的粗糙作法卻根本不可能使之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特別是在本作的「故事」與「玩」徹底失衡的狀況下,前者...